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

仲夏夜之夢




時間:20160327
地點:國家戲劇院


跨界的失敗,抑或是何謂京劇的再次扣問?

  身為一個戲曲迷,雖然看當代傳奇演出的次數不多(目前僅看過《李爾在此》、《蛻變》),但對於使用京劇來呈現的仲夏夜之夢卻抱持著相當的期待。我看的是最後一場演出,在進劇場前卻看到一篇對於仲夏夜非常嚴峻的評論,當時並不明白以當代傳奇劇場創作新編京劇三十載的功力,怎會招致如此尖銳的批評,但箇中原因看完上半場後我就明瞭了。


[京]味稀薄的仲夏夜之夢

  我想我和大多數戲迷一樣,都是抱持著當代傳奇會如何使用京劇的元素來演繹莎翁的這齣作品的期待而來,然而這份期待也成了重擔,築成了觀眾無法接納的藩籬。追根究柢來說,《仲夏夜之夢》的京劇元素十分的稀少,比較像是時下的流行音樂劇,可以預其必然會遭到京戲迷批評。以下就幾個面向來談論京味不足這件事。

一、京劇元素缺乏
  本劇中京劇元素不多,除了開場的小段武打及化用《拾玉鐲》片段之外,整體使用京劇作為表演主軸不多。另外本句台詞也較為白化淺顯,並將現代舞和雜技溶入作品中。

二、行當的消逝
  傳統戲曲和當代戲劇最大的差異是來自於行當的規範。在傳統戲曲中,演員需透過行當的各種程式(包括唱念作打等)來表現角色的特質,因此行當的功夫也是觀賞的重點。然而在本劇中卻幾乎看不到演員行當的存在,最明顯的就是兩對戀人的角色,基本上完全是當代劇場的肢體和說話表演方式,在演唱上也使用真聲而不用嗓音(如旦角小嗓),使得整體的現代感十足。

三、過於當代和西化的音樂
  音樂可能是本戲最大的問題來源。仲夏夜之夢的音樂設計由王希文擔綱,在演前導玲中有提到王希文並未接觸過戲曲,因此本劇的音樂性格相當現代,不論在樂器、調性和節奏上都相當西化,因此在戲曲唱段(腔)部分可以說是被完全犧牲掉,儼然是時下的音樂劇唱法和風格,反倒讓演員在獨白時使用的京白成了最有戲曲味的時刻。

綜合以上各點,在褪去行當及戲曲唱段及音樂特性後,使得本戲如同是披著京劇外皮的西洋音樂劇,充斥著一股不協調感。

  而整場演出最讓我皺眉的恐怕是劇末戲中戲場次,我心中思忖前面的演出都沒什麼京劇元素,這最後的片段總該輪到京劇挑大樑了吧。令人意外的是這個部分居然使用日本能劇居然使用日本能劇居然使用日本能劇(太訝異了所以要說三次)來做為表現手法。雖說在戲劇演出中跨文化素材的使用十分頻繁,但使用能劇確實匪夷所思,我總認為使用京劇丑角行當和反串也能精彩的詮釋這段演出才對。而這最後的戲中戲是有點嬉鬧兼鬧劇性質的演出,觀眾看著台上的演出笑得開心,但我心中卻隱隱不安,總在思索使用能劇會不會有點不尊重日本文化。

什麼樣的表演可以被稱為京劇?

  最後身為一位觀眾,其實無法去斷定一齣戲的價值成敗,只能以個人意見來說,這齣戲和其他當代傳奇劇場的新編京劇來比,確實較為難下嚥,但換個角度想,這是否也是吳興國對於戲曲改革或實驗的一種新嘗試呢?

  京劇在台灣背負著"國劇"的歷史國族包袱及雅正的形象,因此在老一輩觀念中被認為必須完全承襲傳統的表演方式。因此在京劇改革上經過必然會有強烈的世代衝突。吳興國在三十年前所做的第一齣新編京劇是改編莎翁《馬克白》而來的《慾望城國》。京劇人物向來教忠教孝,而以馬克白這不忠不義的角色來做為初試啼聲之作的確十足挑戰了京劇的傳統觀念。新編戲曲在近年的台灣十分風行,不論是國光劇場的伶人三部曲及二分之一Q的崑曲實驗都很有看頭。

  曾經聽過一堂崑曲課程,上課老師是位名角,她在課程中提到不論新編或實驗戲曲怎麼改都行,但總得要姓"京(崑)",我十分贊同這句話,不管做何實驗,戲曲的神韻必須被留存,若只是隨意的拼貼或拆解,恐會淪為一場荒謬的四不像演出吧。但回歸問題核心,究竟戲曲中最重要的元素為何,以及怎麼樣的演出可以被界定為京崑等等問題也無絕對標準,這些都是值得創作者和觀眾去思考的罷。而大幕已然落下,這一場仲夏夜之夢究竟是好夢還是噩夢,想必會再爭辯一段時日了。


也或許,這齣作品本來就沒有要做京劇的意思,那可能就是大家誤會當代傳奇劇場了XD。


最後廣告一下,年底當代傳奇劇場要重演經典的《慾望城國》阿阿阿,身為一位戲曲腦粉當然要買票進場。誰叫腦粉是盲目的呢(咦XD)


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愛人


時間:20160226
地點:國家戲劇院


其實合唱團搭配上優人神鼓的舞蹈並沒有太令人驚豔的展現,光影很美就是。透過這場表演倒是認識了一首很美個漢唐樂府《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筆記筆記

十三聲




時間:2016/03/12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隔了兩年再次觀看雲二的新舞作,再看得當下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圓"的作品,舞者不論在個人或群體上皆不斷轉動,或互繞移動,有一種強烈的東方輪迴意象。

現代舞蹈中常會被借用宗教儀式中的肢體元素,本舞作大量採集了台灣宗教儀式中的聲音和肢體,譬如師公、靈媒的誦念,還有在我看來大量乩童以及官將首的肢體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者也會不斷的發出聲響,這倒是讓我一直回想起去年看的《May B》舞作也有類似的表現手法。


在傳統宗教儀式中,靈媒總需要經過一些肢體上或聲音上的鋪陳而進入出神的狀態,我一直認為表演這件事情也是一種出神吧,演出過程中舞者的聲音或誦唸也一種通往TRANCE的催化劑吧,讓整體演出更有一種祭儀感。

本舞作的燈光十分抽象簡潔,色調大概就藍,黃,白,非常純粹。也使用燈光來凸顯了影子的存在。其中一段獨舞,舞者被投以高角度的斜光,在地板上拖出常常的影子,透過舞者的肢體動作改變,其影也隨之舞動,被拉伸或壓縮至令人意外的程度。原來影子可以這麼有戲呀。在配樂上林強的音樂非常好聽,整體來說十分當代的,和以前看現代舞的配樂很不相同,但有時候又覺得太過強勢反而 壓過舞蹈。

看完之後覺得比較可惜的是在結尾部分比較沒有組織起來,在有點冗長和鬆散狀況下結束。整體來說我會認為光線和影像的表現較為引人注意就是。







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女媧變身







時間:2015/12/05
地點:寶藏巖山城劇場

以壓迫肢體,鋪排霧霾壟罩之苦

 
  買下這齣戲票時就猜想這必定是個沉重的內容,觀看演出當日因為有晚抵達寶藏巖,一路上小跑步進入觀眾席,身體的燥熱不適配上苦澀的劇情表演,頗有一番特別體驗。
 
  故事內容不贅述,這是齣帶有魔幻色彩,以彰化台西村為背景的環境故事。台西村長期受六輕汙染所害,只要颳起南風,霧霾則隨風而至,無孔不入籠罩村莊。故事其實帶有點超現實,融合了很多當地田調後的故事,劇中還有讓村民上台對觀眾講話,加上以月琴(應該是吧)配樂,整體風格非常鮮明。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戲中講到以往農人以牲畜祭天以祈求風調雨順,然而時至今日,人類卻成了奉獻給資本主義的桌上祭品。是阿,這句台詞是多們真實又殘酷,現今社會多少企業以經濟發展為由,肆意掠奪土地,排放汙染,而外部成本卻必須由全民承擔,這真的是正確的嗎?

  這齣戲的演員超級辛苦的,有許多肢體和心靈上的掙扎要表現,而觀者亦不輕鬆,必須不斷直視這些受苦的靈魂。在結尾,一位位演員鑽入滿載黑水的溝渠中掙扎扭動,並緩緩攀上懸掛於背景的網繩中,好似再模擬那受盡金屬汙染的鰻苗和芸芸眾生,簡直讓人不忍觀看。

  我不常填問卷,演出完畢後我在意見欄中寫下:看完演出後感到相形慚愧,很謝謝差事劇團將台西的故事帶給社會,讓觀眾能夠去體會空汙這樣嚴重的問題,這是身為一個研究者永遠無法企及之事。 吳明益在《蝶道》中描寫早期來台研究和尋找新蝶種日人的一段話,
     "他們看起來並不想成為博物學家,而想成為山的一部分。"

我們都已被文明和科技工具馴化,如同白斬雞的都市人已然離土地和環境太遠,或許我們都應該試著去找和這片天地自然的緊密連結。

  最後最後我想說這絕對是一場讓人印象深刻,也十分具有社會意義的演出。
 

後記:自己目前在做雲林空氣汙染研究,看戲時一直以為背景是在雲林台西鄉。當時很疑惑為何是"南風"會帶來六輕汙染,照理說應該是北風或西風才對。後來一查才發現原來戲中故事是彰化的台西村而非雲林的台西鄉呀。


附上公視的南風影展連結:

http://pnn.pts.org.tw/main/PFocus_southwind/southwind.htm


2015年12月6日 星期日

研討會murmur

  前幾天去雲林參加了研究計畫的研討會,內容類似今年針對雲林地區空氣汙染問題研究的成果發表會。與會人有學者,環保署人員及邀請一些環團的人參與,因為有環團就有些"插曲"。
 
  在場環團的態度很積極,但也明顯對於研究內容和環保局的發言有很多不信任。老實說我尊敬環團也覺得他們投入很多心力在對抗政府和財團很辛苦。但對於環團在研討會的表現我個人是覺得很可惜,太多時刻都流於情緒化的攻擊,而沒有針對環境議題去做很多的攻防,有點浪費機會。
 
  很明顯環團希望聽到的是六輕對於雲林地區空汙有重大影響的結論,但這點在會議中確實沒有太多著墨,因此兩方在意見上就有比較大的落差存在。而令人納悶的是既然環團的核心問題在六輕,為什麼不對六輕或相關政策和在場學者及環保局人員做多一點提問以及攻防?很多發言反而都屬於跳針式的自我陳述或帶有情緒性的發言,完全沒有深入去追打議題的動作,使得討論的時間場面很僵,沒辦法有實質上的意見交換和討論,基本上就是一個雙輸的局面,令人覺得扼腕。
 
  另一個插曲是與會者有位醫師,我能想像身為一位住民和醫師對於空汙造成當地居民健康危害的擔心,醫師在發言時把全場的環境領域學者都批評了一頓,內容大概是環工的學者不夠努力,要檢討之類的XD,聽到這句話時我愣了一下然後笑了,我覺得醫師完全搞錯場面,在場學者我想都是希望能幫助解決環境問題才會在這,講出這話十分非理性且對情況無任何助益。環團所作所為不是都在反官僚,結果自己講出這麼官僚的話十分諷刺啦。
 
  好啦以上牢騷結束,接下來想講的是我贊同環團說學界應該要積極和勇敢一點這番話,從很多論述可以感覺到官界、學界,和民間在空汙看法上有很多的差異分歧,也需要更多的對話,學者行有餘力不該只待在科學的小閣樓中,環境議題總離不開人,應該要多出來參與政策和對話比較好。
 
  環保署在接下來104-109年要執行的清淨空氣計畫內容也是值得大家關注,環團的不滿主要來自於政府對於工業的汙染排放約束和管理政策非常空泛無實際作為(雲林縣的禁燒生煤提案也被駁回)。計畫中環保署把主要改善空氣品質的努力都投注在改善交通工具和比較零星的小排放源就是,對於這樣的措施能對空品有多少改善我也是打問號啦。
 
最後提一下今年12/26日台北有反空汙遊行,關注空氣汙染問題的朋友請多多參與吧!(附上臉書連結,也可以填聯署哦)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65245436880263/

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幕後傳奇-苦魯人生




時間:2015/08/29
地點:實驗劇場

  感謝鈞安的推薦讓我看了這齣很舒壓的音樂劇,音樂很好聽,劇情也很平易近人,是很適合大眾觀賞的表演。故事內容呢是在講述劇場幕後crew們在劇場周會碰到的各種事情,也告訴了觀眾一些劇場內的職務分工和工作流程,還蠻喜歡這種透過劇場來描述劇場中人事物的觀點,對於有實際製作過的人肯定十分感同身受吧。

  
  戲劇演出是當下進行,很難預測下個時間會有什麼樣的問題,也因此讓劇場中的每一刻都是唯一獨特,每天都會有不同的狀況發生,演員的表演和觀眾的反應也都不同,每次演出都好似獨立的生命體和全新的體驗,或許這也是戲劇迷人的地方吧。

  
P.S.說句實話,還是要進劇場當過crew才能體會箇中滋味,真的永遠都要尊敬辛苦的crew們。